绵阳市图书馆(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绵图微博|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数字图书馆 电子期刊 资源检索
成果公告
2018年绵阳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告
点击次数:733   发布时间:2018/12/8 11:13:55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茵郁芪灵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兼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登 记 号:5102018YY001

推荐单位:绵阳市中医医院

完成单位:绵阳市中医医院

主研人员: 杨国涛王学春谢崇华李天春陈永军李启干彭友林张杰邹挺李天银胡瑶胡运高

登记日期:2018年10月13日

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1 减氮增效是目前农业生产的大趋势

氮素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矿质元素,同时也是植物个体乃至整个生态系统最常见的限制因子。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以来,水稻高产品种向着理想株型发展,耐肥性和抗倒性大大增强,提高水稻产量往往是通过增加化肥施用量(主要是氮肥)和选育适应高施氮量的高产品种,而产量增幅远远低于氮肥施用量增幅,因而生产成本增加,效益日益下降,造成极大经济损失。目前世界范围内水稻氮肥年施用量在700万吨左右,但其利用率却很低,平均为40%;四川省是我国水稻主要种植区之一,水稻季氮肥施用量在180kg·hm-2左右,氮肥吸收利用率以成都平原区最低(32.2%),盆周山区最高(36.7%);而在长江下游(如太湖流域)水稻季施氮量平均在352 kg·hm-2左右,最高的超过400kg·hm-2,其稻田氮肥吸收利用率更低。长期高氮环境条件的筛选也导致了新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氮肥利用效率普遍偏低。由此产生了土壤、大气和水体污染等一列生态环境与问题。因此构建氮高效筛选体系,选育氮高效型水稻品种,逐步降低稻田氮肥用量,对解决以上问题至关重要。

1.2 秸秆还田是资源充分利用的重要手段,选育适应秸秆还田模式的水稻品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增效

大量前茬作物秸秆被焚烧或推入河塘腐烂,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秸秆还田是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具有一定的培肥效果。然而,秸秆还田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尚有系列重要问题亟待解决。如油菜、小麦秸秆还田后,水稻返青分蘖期(需要一定程度的淹水)与秸秆快速腐解期重叠。淹水条件下,秸秆腐解(以厌氧反应为主)导致稻田 H2S、Fe2+、Mn2+等还原性物质质量分数增加,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因此系统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环境的变化,通过技术改良和适应性品种选育相结合解决秸秆还田的副作用是充分利用秸秆资源的有效途径。

1.3 西南稻区光照不足,严重影响水稻物质合成,选育弱光光高效水稻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光照作为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生长因子,光照资源的多少对水稻产量及品质都产生显著影响。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磷、水、温度和CO2等方面对水稻光合效率的影响机理,及通过创制C4型水稻种质资源,降低强光条件下的水稻光抑制等方面。这些研究明确了环境条件对光合效率的影响机理,提出了提高水稻光合效率的栽培管理措施,同时可以提高在强光条件下水稻的光合作用。然而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盆地)日照时数严重不足,统计数据表明,四川盆地年均日照时数1000~1400 h,比同纬度的长江下游地区少600~800 h。在弱光条件下怎样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能力,选育弱光条件下高光合作用能力的水稻品种,是提高长江上游稻区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

1.4 四川稻区季节性缺水严重,需要选育对应生育期抗旱性强的品种

四川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但时空分布不均,形成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但径流量的季节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6月-10月。地理分布上,水资源分布地区多分布于川西北和川西南,盆地主要稻区相对缺水,特别是6月份之前的水稻幼苗生长期缺水严重。推广抗旱性好,特别是苗期抗旱、耐旱的水稻品种有利于解决四川水稻种植区季节缺水的问题。

2 成果关键技术内容与创新性

项目组基于以上水稻生产现状及具体生产需求,以构建资源高效筛选鉴定方法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型骨干亲本为核心,以适应多样化生态条件及生产需求的品种为主体,以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为辅助,创建了一整套适应当前水稻生产要求的新品种鉴定筛选方法,并选育了多个资源高效利用型杂交水稻新品种。与当下主要技术及品种相比具有以下创新性:

2.1 首次构建了简单实用的营养高效型水稻筛选方法,创制了相关骨干亲本,选育了多个营养高效型水稻品种

项目组通过对长江上游稻区常用水稻品种在低氮处理和正常氮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叶色变化和分蘖动态的分析,明确了常见水稻品种对低氮胁迫的响应差异,构建了一套综合水稻低氮耐受能力评价方法,使得氮高效品种的筛选免去了大量的室内分析测试,可操作性更强,为氮高效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简易高效的技术手段。具体筛选指标体系如下:

氮胁迫响应系数定义为低氮胁迫下某农艺指标相对正常氮肥条件下的变化率,即公式1所示。

       (1)

RINm为指标m 的低氮响应系数,  越高,指标m对低氮胁迫越敏感,负值表示在低氮胁迫下指标m的值呈下降趋势;正直表示指标m的值呈增加趋势。TLNm为指标m在低氮条件下的观测值,TNNm为指标m在正常氮肥条件下的观测值。

通过对分蘖、产量构成和SPAD等低氮响应系数的分析,本研究逐步构建了以产量评价指数(RICY,公式2),分蘖动态评价指数(RICT,公式3),缓苗返青评价指数(RICR,公式4)和转色评价指数(RICC,公式5)为主要参数的水稻耐低氮综合评价指数(RICLW,公式6)。

   (2)         (3)

    (4)              (5)

   (6)

 为水稻耐低氮综合指数,指数越高,水稻耐低氮能力越强,水稻对低氮反应越不敏感,水稻产量越高。YNN和MT分别为正常氮条件下水稻产量和最高分蘖数; 为水稻耐低氮产量评价指数; 为水稻耐低氮分蘖数动态评价指数; 为水稻耐低氮缓苗返青评价指数;水稻转色动态评价指数;SD1,SD2和SD5为低氮条件下水稻返青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的SPAD值。 返青期水稻顶三叶SPAD值对低氮胁迫的响应系数, 为水稻分蘖盛期至成熟期水稻顶3叶SPAD变化幅度对低氮胁迫的响应系数。

 的农学意义为,正常但条件下产量较高且产量和结实率对低氮胁迫不敏感的品种其RICY值较高,在低氮条件下容易获得高产;的农学意义为,正常氮肥条件下水稻最高分蘖较高,且其最高分蘖数和成穗率对低氮胁迫反应不敏感,其RICT值较高,在低氮条件下容易获得较多的有效穗数;的农学意义为,在正常氮肥条件下水稻移栽后返青较快,且其返青期叶色对低氮反应不敏感,其 值较高,在低氮条件下容易返青; 的农学意义为,在正常氮肥条件下水稻从分蘖盛期至成熟期,转色落黄较好,值越高,其落色转黄对低氮胁迫的反应越不敏感,后期不容易因氮肥较低出现脱肥现象。 的农学意义为,正常氮肥条件下水稻产量高且对低氮胁迫不敏感;分蘖和成穗率高且对低氮胁迫不敏感;早期缓苗快,后期转色落黄较好。

基于以上鉴定方法创制了相应的骨干亲本,选育出氮高效型杂交水稻品种B优268(川审稻2014009号)、B6优4761(滇特(红河)审稻2010011号、滇特(普洱)审稻2012002号)、竹丰优3446(闽审稻2012004)、红优2155(闽审稻2012001)应用于生产,为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减氮增效、节能减排提供了品种基础。

2.2 首次系统阐明了油(麦)秸秆还田对稻田环境的影响,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选育了适应的杂交水稻品种

项目组首次系统研究了油(麦)秸秆还田后的腐解过程对稻田环境的影响。发现秸秆翻埋条件下,秸秆快速腐解期与水稻秧苗返青期重叠;导致土壤氧化还原电位过低,稻田还原性物质含量偏高,不利于水稻返青,容易坐蔸;同时秸秆还田条件下常规的肥料调控不合理,土壤有效氮供应规律与水稻需氮规律吻合度较差,水稻生长缓慢。

针对这一问题项目组研究发明了一种秸秆还田专用肥料和一套适宜秸秆翻埋还田的田间管理措施(一种新型稻田专用肥料及其施用方法:201711446347.9)。通过适宜油菜和水稻品种的选择,增氧性肥料的施用,以及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缓解了水稻移栽后秧苗与微生物争氮的矛盾,保证了秸秆的充分利用和水稻的高产。项目组基于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土壤环境变化,选育筛选育了以氮磷等营养高效为基础,相对耐受还原性物质的杂交水稻品种内5优768(国审稻2016021)。适应秸秆还田的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秸秆资源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也有助于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

2.3 首次跨学科合作,构建了基于群体光、温、湿的光高效水稻筛选方法,并选育了弱光光高效型水稻品种

为系统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群体光照变化及其与温度、湿度之间的关系,鉴定、筛选光高效水稻品种。项目组将农学与信息控制技术结合,提供一种新型作物群体温湿度监测系统,解决了目前群体监控系统中存在的感应探头之间误差大、恶劣天气无法进行温湿度记录和探头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以及不能同时观测多个处理和多个部位的问题;同时引入了数据云存储技术,实现了对作物群体温湿度的昼夜动态记录和实时监控。

基于以上自动监控系统及弱光处理试验,项目组确定了以优良株型为基础,结合高光合作用效率,形成了相关发明专利1项:利用两系不育系与三系保持系杂交选育杂交水稻新材料的方法(ZL201210590479.X),并选育出了弱光光高效型杂交水稻品种内5优768(国审稻2016021)、内6优816(川审稻2013010号)、B优268(川审稻2014009号)。弱光光高效型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了杂交水稻的种植区域,为西南寡日照稻区的粮食增产提供了新的方向。

2.4 构建了水稻苗期抗旱、耐旱筛选方法,选育了适合四川稻区抗旱、避旱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

    为针对类似四川稻区春旱严重这一自然条件制约,筛选苗期相对抗旱性较强的杂交水稻品种。项目组重点关注杂交水稻苗期抗旱能力强的骨干亲本及组合的筛选及选育,基于出苗速度、发芽势等指标筛选,以适合实时迟播为辅助性状,选育出了适合四川耐旱、避旱栽培的杂交水稻品种内5优768(国审稻2016021)。该品种在正季干旱条件下播种,出苗快,幼苗长势好,耐旱能力较强;避旱迟播条件下,表现生育期适中,产量稳定。同时研究了抗旱栽培的相关技术(一种水稻抗旱剂及使用方法:201611187966.6、一种水稻免耕抗旱栽培方法及免耕挖窝器: 201710379203.X),为在干旱条件下保障粮食产量提供了品种基础。

3 成果应用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突出

在稻谷增产增收方面,内5优768等系列资源高效型杂交水稻品种,从2011年开始在长江流域稻区示范推广,至今累计推广585.6万亩,新增稻谷产量2.6亿多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近6亿元。在资源节约增效方面,内5优768等系列资源高效型杂交水稻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以绵阳市为统计单位,为种粮大户共节约肥料投入1000多吨,节约种粮开支400多万元。米粉专用型氮高效水稻品种B优268直链淀粉含量适中,且在相对低氮条件下可以达到合适的直链淀粉含量,在绵阳市作为订单种植,为相关企业新增经济效益500多万元。

综上,与同类研究相比,"内5优768等高产、资源高效型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项目创新性强,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更为突出;项目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有利于从我省生态现状出发,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在下游两系杂交水稻品种的冲击下保持川种优势,增强我省种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腹腔镜下脱垂子宫腹壁悬吊固定术

登 记 号:5102018YY002

推荐单位:江油市人民医院

完成单位:江油市人民医院

主研人员: 黃仲禄谢海容罗春明王彤胡霞杨梅韩彬曹辉陶红梅高翔高丽萍高海午王玉杰文亚兰杨华

登记日期: 2018年4月13日

  1、成果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主要包括盆腔器官的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盆腔器官脱垂作为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其中子宫脱垂患者的子宫本身无疾患,但相当一部分手术要切除子宫,切除子宫后会进一步削弱支持结构,阴道残端还有发生脱垂的可能性。有些生育期的妇女切除子宫后还会出现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有些患者自身人格出现问题,还会造成心理疾患。

  目前盆腔脏器脱垂的手术治疗方法很多,传统多为经阴道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但局部组织缝线修补类手术远期成功率不尽人意,存在较高复发率,约30%患者需要再次手术;为了提高手术效果,人工合成替代材料(网片)广泛应用于盆底重建,取得了较好疗效,但补片存在对周围组织侵蚀的风险,且行补片盆底重建术需要昂贵的费用和较为复杂的手术技术,在基层医院较难推广。

  本项目主要是研究"腹腔镜下脱垂子宫腹壁悬吊固定术"在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疗效评价以及风险防范和处治对策,探讨一种"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易于推广"的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新术式。

  2、成果采用的关键技术、工艺流程等

  ●研究方法:研究2015年03月至2017年03月就诊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依照国际化量化分期法(Bumppop-Q)对所有患者手术前进行POP-Q分度,轻度的中盆腔脱垂患者直接行腹腔镜下子宫腹壁悬吊固定术,如合并中-重度阴道前后壁脱垂的患者,先采用常规术式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解决阴道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然后再进行子宫腹壁悬吊固定术。术后妇检外阴外观正常,阴道无肿物脱垂,无阴道前后壁膨出,且以POP-Q为疗效评价的客观标准,POP-Q≥2度者视为复发,无脱垂者视为治愈。从术前、术后性生活满意度、社交情况、排尿情况、脱垂程度和情绪影响5个方面,从0-9分要求患者评价作为疗效评价主观指标。

  ●手术方法(技术路线):(1)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气管插管全麻,常规消毒铺巾,如存在阴道前后壁膨出等,则先通过阴道前后壁修补等常规手术解决患者阴道脱垂和张力性尿失禁等问题;(2)连接好腹腔镜常规手术器械,脐部10mm穿刺孔形成CO2气腹后,放入腹腔镜,分别于左下腹相当于麦氏点和右侧麦氏点位置各形成5mm穿刺孔;(3)双股10号慕丝线穿大圆针刺入前腹壁并进入盆腔内,分别于两侧子宫体旁贯穿缝合子宫肌层(不穿透子宫粘膜层),使丝线绕过子宫体后壁,大圆针取出体外,单级电勾烧灼子宫前壁形成直径约4cm创面,以便悬吊后此创面与前腹壁形成粘连;(4)于耻骨联合正中上方3cm处切开皮肤形成约5mm切口,穿刺套管于此切口垂直腹壁穿刺进入腹直肌前鞘后暂停用力,沿腹直肌前鞘向右侧滑2-3cm后再穿刺进入腹膜腔,用弯钳钳夹10号丝线同侧尾部连同穿刺套管一起推出体外,用同样的方法沿同一切口向对侧侧滑进入腹腔,用弯钳钳夹丝线的另一头连同穿刺套管一起退出体外;(5)在体外牵拉丝线,使子宫前壁紧贴于前腹壁,将2根丝线分别对打成结固定于腹直肌前鞘表面;(6)检查手术区域无出血,排空腹腔气体,拔出穿刺套管,缝合10mm穿刺孔,无菌敷料覆盖固定穿刺孔,手术结束。

  3、成果完成的主要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性能比较。

  目前国内外关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合成替代材料(网片)的盆底重建手术。关于"腹腔镜脱垂子宫前腹壁悬吊固定术"的研究单位较少,有文献报道,国内学者对此术式进行研究始于2010年,因此,临床研究成果不多,可供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较少,更缺乏远期效果评价。

  4、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腹腔镜下脱垂子宫腹壁悬吊固定术,主要针对中盆腔脱垂女性,在不切除子宫的前提下将子宫固定于腹壁腹直肌及鞘膜上,同时人为形成子宫表面创面,让子宫与腹壁间形成粘连,从而达到治疗中盆腔脱垂的目的。此种手术有别于以往的任何一种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术式,它仅需要常规的腹腔镜手术器械,手术者也仅需具备腹腔镜常规手术技术,手术操作简单,易于学习和推广。且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手术费用低廉等优势,易于被广大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接受。此手术节约了社会资源,造福了广大患者,具有较大的研究和推广价值。

  5、成果取得的专利、论文、检测及推广应用情况。

  该项目单位在绵阳市率先开展了此项技术,至今已完成100余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表相关文章6篇。A类2篇。已由本单位学术委员结题,于2018年1月31由四川省医学会结题。论文目录如下:

  《盆腔器官脱垂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腹壁悬吊术结合桥式修补术治疗的效果观察》、《母婴世界》2016年1月20日第2期下半月

  《腹腔镜下子宫腹壁悬吊固定术在盆底重建术中的应用》、《中国妇幼保健》2017年7月1日第32卷第13期

  《腹腔镜下脱垂子宫腹壁线性悬吊固定术的临床研究》、《中国临床研究》2017年8月第30卷 第8期

  《手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围手术期护理对策及效果评价》《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3卷第4期

  《经腹腔镜改良子宫腹壁悬吊术式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3卷第10期

  《腹腔镜下脱垂子宫腹壁悬吊固定术56例临床分析》《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卷第20期

综合性卒中单元在治疗脑卒中患者中的系统研究

登 记 号:5102018YY003

推荐单位:绵阳市中心医院

完成单位:绵阳市中心医院

主研人员: 李宗平唐志林建琼刘泓渊成刚陈旭白玉玲

登记日期: 2018年6月8日

    (1)任务来源:计划项目应写清计划名称及其编号。计划外的应写清是横向或自选项目。

    本项目于2008年在四川省卫生厅科研立项(项目号:080220),且为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1BA108B05)"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评价及微创技术研究"子课题。

    (2)成果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脑卒中是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相当高,构成日益严重的医学、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脑卒中发生率以每年8.7%的速度递增。本项目成果通过改善住院卒中患者的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效系统,不仅为卒中患者提供手术、药物治疗,还提供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的医疗模式,这样能显著降低卒中病人的死亡率,减少神经功能的损害,提高病患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医疗成本。

    (3)成果采用的关键技术、工艺流程等

    3.1研究按照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委员会有关指南制定了"绵阳市中心医院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包括: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等标准化诊治流程,及出血性脑卒中的院前处理流程。

    3.2研究对2010年-2016年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外科住院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将收治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入综合性卒中单元或普通病房,急性期均按照"绵阳市中心医院出血性脑卒中诊治流程"进行治疗。

    3.3建立综合性卒中单元,包括:改建病房结构,成建立神经监护室和康复训练室,增加康复和健康教育的内容。

    3.4研究中所有患者开颅手术均由脑血管病组两名高年资医师主刀完成,排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再次颅内出血。

    3.5通过生活能力评价(Barthel指数,BI)、神经功能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社会功能评价(牛津残障评分,OHS)等指标对卒中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分析比较接受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差异。

    表1:两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比较结果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                   ADL指数            平均住院日(d)  平均住院费用(万元)

                入院时        出院时     入院时   出院时    

卒中单元治疗组   152 12.3±7.1    4.6±3.2      46.2±6.3   89.3±15.6 23.3±5.2    2.98±1.32

常规治疗组    136 11.2±6.5    7.3±4.1      45.5±8.1   72.5±20.3 32.5±8.3    3.26±2.15

t              1.365        6.178    0.811            7.807    11.120       1.843

P值               0.173        <0.05       0.417   <0.05     <0.05           0.066

    表2:两组患者感染率和出院3月后GOS预后评分比较结果

组别           例数                  感染例数                                  GOS预后评分(例)

               肺部感染    其他感染    恢复良好   轻度残疾   重度残疾   植物生存   死亡

卒中单元治疗组   152    32         19          59               46       23              8             16

常规治疗组    136    56         27     30             33            38             12            23

x2                              21.781                                           16.496

P值       <0.05                                          <0.05

    (4)成果完成的主要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性能比较。

    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显示,综合性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优于普通病房。但综合性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及疗效观察目前国内外研究尚不多。

    (5)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5.1该项目按照国际化标准,对硬件及软件进行了全方位配置和优化,并采用多学科模式,引入ERAS等国际先进理念,创建了国际化的标准综合性卒中单元。

    5.2本项目通过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治流程、手术质控、药物治疗、并发症防治、血压管理、标准化护理、快速康复等相关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及研究改进,有效降低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残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明显缩短了患者平均住院日,降低了医疗费用,具有统计学意义,

    (6)成果取得的专利、论文、检测及推广应用情况。

    该成果已经推广应用于绵阳地区的各级医疗机构(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绵阳市404医院、盐亭县人民医院、三台县人民医院、平武县人民医院等)、省内的乐山市人民医院、德阳市人民医院、遂宁市中心医院及云南省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并在国内医学专业权威杂志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6篇。

内5优768等7个资源高效型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登 记 号:5102018YN004

推荐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完成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主研人员: 杨国涛王学春谢崇华李天春陈永军李启干彭友林张杰邹挺李天银胡瑶胡运高

登记日期: 2018年10月13日

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1 减氮增效是目前农业生产的大趋势

氮素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矿质元素,同时也是植物个体乃至整个生态系统最常见的限制因子。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以来,水稻高产品种向着理想株型发展,耐肥性和抗倒性大大增强,提高水稻产量往往是通过增加化肥施用量(主要是氮肥)和选育适应高施氮量的高产品种,而产量增幅远远低于氮肥施用量增幅,因而生产成本增加,效益日益下降,造成极大经济损失。目前世界范围内水稻氮肥年施用量在700万吨左右,但其利用率却很低,平均为40%;四川省是我国水稻主要种植区之一,水稻季氮肥施用量在180kg·hm-2左右,氮肥吸收利用率以成都平原区最低(32.2%),盆周山区最高(36.7%);而在长江下游(如太湖流域)水稻季施氮量平均在352 kg·hm-2左右,最高的超过400kg·hm-2,其稻田氮肥吸收利用率更低。长期高氮环境条件的筛选也导致了新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氮肥利用效率普遍偏低。由此产生了土壤、大气和水体污染等一列生态环境与问题。因此构建氮高效筛选体系,选育氮高效型水稻品种,逐步降低稻田氮肥用量,对解决以上问题至关重要。

1.2 秸秆还田是资源充分利用的重要手段,选育适应秸秆还田模式的水稻品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增效

大量前茬作物秸秆被焚烧或推入河塘腐烂,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秸秆还田是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具有一定的培肥效果。然而,秸秆还田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尚有系列重要问题亟待解决。如油菜、小麦秸秆还田后,水稻返青分蘖期(需要一定程度的淹水)与秸秆快速腐解期重叠。淹水条件下,秸秆腐解(以厌氧反应为主)导致稻田 H2S、Fe2+、Mn2+等还原性物质质量分数增加,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因此系统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环境的变化,通过技术改良和适应性品种选育相结合解决秸秆还田的副作用是充分利用秸秆资源的有效途径。

1.3 西南稻区光照不足,严重影响水稻物质合成,选育弱光光高效水稻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光照作为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生长因子,光照资源的多少对水稻产量及品质都产生显著影响。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磷、水、温度和CO2等方面对水稻光合效率的影响机理,及通过创制C4型水稻种质资源,降低强光条件下的水稻光抑制等方面。这些研究明确了环境条件对光合效率的影响机理,提出了提高水稻光合效率的栽培管理措施,同时可以提高在强光条件下水稻的光合作用。然而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盆地)日照时数严重不足,统计数据表明,四川盆地年均日照时数1000~1400 h,比同纬度的长江下游地区少600~800 h。在弱光条件下怎样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能力,选育弱光条件下高光合作用能力的水稻品种,是提高长江上游稻区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

1.4 四川稻区季节性缺水严重,需要选育对应生育期抗旱性强的品种

四川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但时空分布不均,形成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但径流量的季节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6月-10月。地理分布上,水资源分布地区多分布于川西北和川西南,盆地主要稻区相对缺水,特别是6月份之前的水稻幼苗生长期缺水严重。推广抗旱性好,特别是苗期抗旱、耐旱的水稻品种有利于解决四川水稻种植区季节缺水的问题。

2 成果关键技术内容与创新性

项目组基于以上水稻生产现状及具体生产需求,以构建资源高效筛选鉴定方法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型骨干亲本为核心,以适应多样化生态条件及生产需求的品种为主体,以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为辅助,创建了一整套适应当前水稻生产要求的新品种鉴定筛选方法,并选育了多个资源高效利用型杂交水稻新品种。与当下主要技术及品种相比具有以下创新性:

2.1 首次构建了简单实用的营养高效型水稻筛选方法,创制了相关骨干亲本,选育了多个营养高效型水稻品种

项目组通过对长江上游稻区常用水稻品种在低氮处理和正常氮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叶色变化和分蘖动态的分析,明确了常见水稻品种对低氮胁迫的响应差异,构建了一套综合水稻低氮耐受能力评价方法,使得氮高效品种的筛选免去了大量的室内分析测试,可操作性更强,为氮高效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简易高效的技术手段。具体筛选指标体系如下:

氮胁迫响应系数定义为低氮胁迫下某农艺指标相对正常氮肥条件下的变化率,即公式1所示。

       (1)

RINm为指标m 的低氮响应系数,  越高,指标m对低氮胁迫越敏感,负值表示在低氮胁迫下指标m的值呈下降趋势;正直表示指标m的值呈增加趋势。TLNm为指标m在低氮条件下的观测值,TNNm为指标m在正常氮肥条件下的观测值。

通过对分蘖、产量构成和SPAD等低氮响应系数的分析,本研究逐步构建了以产量评价指数(RICY,公式2),分蘖动态评价指数(RICT,公式3),缓苗返青评价指数(RICR,公式4)和转色评价指数(RICC,公式5)为主要参数的水稻耐低氮综合评价指数(RICLW,公式6)。

   (2)         (3)

    (4)              (5)

   (6)

 为水稻耐低氮综合指数,指数越高,水稻耐低氮能力越强,水稻对低氮反应越不敏感,水稻产量越高。YNN和MT分别为正常氮条件下水稻产量和最高分蘖数; 为水稻耐低氮产量评价指数; 为水稻耐低氮分蘖数动态评价指数; 为水稻耐低氮缓苗返青评价指数;水稻转色动态评价指数;SD1,SD2和SD5为低氮条件下水稻返青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的SPAD值。 返青期水稻顶三叶SPAD值对低氮胁迫的响应系数, 为水稻分蘖盛期至成熟期水稻顶3叶SPAD变化幅度对低氮胁迫的响应系数。

 的农学意义为,正常但条件下产量较高且产量和结实率对低氮胁迫不敏感的品种其RICY值较高,在低氮条件下容易获得高产;的农学意义为,正常氮肥条件下水稻最高分蘖较高,且其最高分蘖数和成穗率对低氮胁迫反应不敏感,其RICT值较高,在低氮条件下容易获得较多的有效穗数;的农学意义为,在正常氮肥条件下水稻移栽后返青较快,且其返青期叶色对低氮反应不敏感,其 值较高,在低氮条件下容易返青; 的农学意义为,在正常氮肥条件下水稻从分蘖盛期至成熟期,转色落黄较好,值越高,其落色转黄对低氮胁迫的反应越不敏感,后期不容易因氮肥较低出现脱肥现象。 的农学意义为,正常氮肥条件下水稻产量高且对低氮胁迫不敏感;分蘖和成穗率高且对低氮胁迫不敏感;早期缓苗快,后期转色落黄较好。

基于以上鉴定方法创制了相应的骨干亲本,选育出氮高效型杂交水稻品种B优268(川审稻2014009号)、B6优4761(滇特(红河)审稻2010011号、滇特(普洱)审稻2012002号)、竹丰优3446(闽审稻2012004)、红优2155(闽审稻2012001)应用于生产,为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减氮增效、节能减排提供了品种基础。

2.2 首次系统阐明了油(麦)秸秆还田对稻田环境的影响,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选育了适应的杂交水稻品种

项目组首次系统研究了油(麦)秸秆还田后的腐解过程对稻田环境的影响。发现秸秆翻埋条件下,秸秆快速腐解期与水稻秧苗返青期重叠;导致土壤氧化还原电位过低,稻田还原性物质含量偏高,不利于水稻返青,容易坐蔸;同时秸秆还田条件下常规的肥料调控不合理,土壤有效氮供应规律与水稻需氮规律吻合度较差,水稻生长缓慢。

针对这一问题项目组研究发明了一种秸秆还田专用肥料和一套适宜秸秆翻埋还田的田间管理措施(一种新型稻田专用肥料及其施用方法:201711446347.9)。通过适宜油菜和水稻品种的选择,增氧性肥料的施用,以及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缓解了水稻移栽后秧苗与微生物争氮的矛盾,保证了秸秆的充分利用和水稻的高产。项目组基于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土壤环境变化,选育筛选育了以氮磷等营养高效为基础,相对耐受还原性物质的杂交水稻品种内5优768(国审稻2016021)。适应秸秆还田的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秸秆资源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也有助于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

2.3 首次跨学科合作,构建了基于群体光、温、湿的光高效水稻筛选方法,并选育了弱光光高效型水稻品种

为系统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群体光照变化及其与温度、湿度之间的关系,鉴定、筛选光高效水稻品种。项目组将农学与信息控制技术结合,提供一种新型作物群体温湿度监测系统,解决了目前群体监控系统中存在的感应探头之间误差大、恶劣天气无法进行温湿度记录和探头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以及不能同时观测多个处理和多个部位的问题;同时引入了数据云存储技术,实现了对作物群体温湿度的昼夜动态记录和实时监控。

基于以上自动监控系统及弱光处理试验,项目组确定了以优良株型为基础,结合高光合作用效率,形成了相关发明专利1项:利用两系不育系与三系保持系杂交选育杂交水稻新材料的方法(ZL201210590479.X),并选育出了弱光光高效型杂交水稻品种内5优768(国审稻2016021)、内6优816(川审稻2013010号)、B优268(川审稻2014009号)。弱光光高效型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了杂交水稻的种植区域,为西南寡日照稻区的粮食增产提供了新的方向。

2.4 构建了水稻苗期抗旱、耐旱筛选方法,选育了适合四川稻区抗旱、避旱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

    为针对类似四川稻区春旱严重这一自然条件制约,筛选苗期相对抗旱性较强的杂交水稻品种。项目组重点关注杂交水稻苗期抗旱能力强的骨干亲本及组合的筛选及选育,基于出苗速度、发芽势等指标筛选,以适合实时迟播为辅助性状,选育出了适合四川耐旱、避旱栽培的杂交水稻品种内5优768(国审稻2016021)。该品种在正季干旱条件下播种,出苗快,幼苗长势好,耐旱能力较强;避旱迟播条件下,表现生育期适中,产量稳定。同时研究了抗旱栽培的相关技术(一种水稻抗旱剂及使用方法:201611187966.6、一种水稻免耕抗旱栽培方法及免耕挖窝器: 201710379203.X),为在干旱条件下保障粮食产量提供了品种基础。

3 成果应用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突出

在稻谷增产增收方面,内5优768等系列资源高效型杂交水稻品种,从2011年开始在长江流域稻区示范推广,至今累计推广585.6万亩,新增稻谷产量2.6亿多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近6亿元。在资源节约增效方面,内5优768等系列资源高效型杂交水稻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以绵阳市为统计单位,为种粮大户共节约肥料投入1000多吨,节约种粮开支400多万元。米粉专用型氮高效水稻品种B优268直链淀粉含量适中,且在相对低氮条件下可以达到合适的直链淀粉含量,在绵阳市作为订单种植,为相关企业新增经济效益500多万元。

综上,与同类研究相比,"内5优768等高产、资源高效型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项目创新性强,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更为突出;项目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有利于从我省生态现状出发,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在下游两系杂交水稻品种的冲击下保持川种优势,增强我省种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结直肠癌淋巴结跳跃转移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的临床研究

登 记 号:5102018YY005

推荐单位:绵阳市中心医院

完成单位:绵阳市中心医院

主研人员: 鲍峰邓志刚王东鲜于剑波向春华李国强智星刘文

登记日期:2018年9月25日

一、任务来源:结直肠癌淋巴结跳跃转移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2016年四川省卫计委普及应用项目,编号:16PJ191)

本项目属于临床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领域,包括了结直肠癌的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等,应用于普通外科学结直肠癌综合治疗领域。

二、课题背景:有关淋巴结跳跃转移(lymph node skip metastasis, LNSM)对进展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预后的影响以及影响因素尚未明确。

三、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主要研究内容:本课题针对CRC患者术后不同淋巴结分期系统存在的差异,从临床实践中遇到的LNSM现象出发,通过对CR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队列配对、回顾性分析,阐述了LNSM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与预后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与LNSM相关的危险因素。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LND1阴性的LNSM可以发生在肿瘤进展的早期阶段(T1-2)。

(2)LNSM的阳性淋巴结数目大多不超过3个。

(3)skip+组患者的预后好于LND2+3组患者,与LND1组患者相似。

(4)侵润深度为T1-2、阳性淋巴结数目少于3个与LNSM显著相关。

(5)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有助于指导合理选择手术切除范围,提高淋巴结检出率。

应用技术的原理:转移淋巴结的数量已经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临床预后因素,反映在最新版AJCC和UICC的TNM分期中,其中CRC的N分期是通过划分阳性淋巴结数量来实现的:按转移淋巴结的数量,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记为N0,伴有1-3个淋巴结转移记为N1(其中,只有1个阳性淋巴结记为N1a,2-3个阳性淋巴结记为N1b,仅有肠旁周围组织肿瘤种植记为N1c),伴有4个以上淋巴结转移记为N2(其中:4-6枚阳性淋巴结记为N2a,7枚以上阳性淋巴结记为N2b)。随着淋巴结转移数量越多,淋巴结分期越高,预后越差。在日本大肠癌协会分期系统中,按照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将大肠癌淋巴结分为三站,分别为肠旁淋巴结、中间淋巴结和主淋巴结。有不少研究表明,按照淋巴结解剖部位划分对预后也有很强的预测能力。CRC的淋巴转移通常被认为是按照淋巴结的解剖部位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转移的,即通常先转移到第一站淋巴结,再依次转移到第二站、第三站淋巴结,甚至更远的淋巴结及器官转移,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偶尔会发现部分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呈现出跳跃或者越过第一站淋巴结,即第一站淋巴结阴性,但出现第二站或第三站淋巴结的转移,这种现象被称为淋巴结跳跃转移(Lymph node skip metastases, LNSM)。有关LNSM对预后的影响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目前多数研究认为伴有LNSM的患者预后较好,可能是肿瘤转移的早期阶段,但在CRC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

四、技术的创造性及先进性:研究了CRC患者中LNSM现象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对预后的影响,较明确的提出了skip+组患者的预后好于LND2+3组患者,与LND1组患者相似的观点,为这部分患者术后的合理分期及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

通过对CRC患者中LNSM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了侵润深度为T1-2、阳性淋巴结数目少于3个与LNSM显著相关,为进一步了解LNSM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思路。

目前该项成果国内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

五、技术的成熟程度:我科自开展了该项研究以来,应用研究成果在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前评估、手术方式选择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术前评估淋巴结获取数量可能较少的患者,适当扩大切除范围,增加淋巴结获取数量,为术后准确临床分期提供保障,对于术后获取淋巴结病例监测结果表现为跳跃转移的患者,在制定术后综合辅助治疗方面有了更加充分的依据,提供了在现有NNCCN和日本结直肠癌分期系统以外的有益补充,是结直肠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更加有据可循。该项研究成果结果可靠,实施简单,易于学习和推广,并且是对现有分期系统的有益补充,解决了基层临床工作的对术前评估手术方式和范围,术后评估综合治疗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科开展此项研究以来,至今已在100余例结直肠患者中得到了应用,在我市梓潼县人民医院、安州区人民医院、北川三院、富临医院等医院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表SCI论著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著1篇,已由本单位学术委员会结题。于2018年5月由四川省卫计委结题。

六、应用情况:推广应用情况:该项研究成果结果可靠,实施简单,易于学习和推广,并且是对现有分期系统的有益补充,解决了基层临床工作的对术前评估手术方式和范围,术后评估综合治疗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科开展此项研究以来,至今已在100余例结直肠患者中得到了应用,在我市梓潼县人民医院、安州区人民医院、北川三院、富临医院等医院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应用前景:该研究是对现有结直肠癌分期系统的有益补充,对术前评估手术切除方式和范围、术后淋巴结病理检查、术后综合辅助治疗等多方面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实施简单,易于学习和推广,并在不增加患者费用的情况下使更多的患者可以得到更加个体化的治疗,便于基层医院推广和患者接受。

血管生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机制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的

临床研究

登 记 号:5102018YY006

推荐单位:绵阳市中心医院

完成单位:绵阳市中心医院

主研人员: 代艳吕红彬钟捷陈小虎万灵田敏周琪杨吟李娜丁倩王科曾果

登记日期:2018年9月13日

一、立项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在我国因糖尿病所致的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逐年上升,是目前工作人群首位致盲眼病,若延误治疗时机将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视力损害。DR不仅严重危害着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造成的经济负担也日益严重。DM患者失明的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根据WHO预测,1995-2025年间,我国糖尿病增长幅度将达68%,增长率居全球首位。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DR已成为眼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造成DR患者视力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DR新生血管生成的主要手段包括激光治疗和玻璃体切割手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阻止病情发展,但这些疗法主要针对增殖性和晚期DR,存在疗效欠佳、价格昂贵及复发的弊病。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VEGF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素,可通过改变内皮结构与功能、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等机制参与DR的发生发展,是DR新生血管形成的最强刺激因子。近年大量的研究者致力于探索血管生成在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寻找合适的VEGF抑制剂,通过下调玻璃体中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或减缓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抑制DR的发展。

二、技术内容:

从分子及基因水平对血管生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为靶点对DR的治疗疗效进行分析,对DR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1.炎症相关分子及基因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延缓DR的发展

1.1对与VEGF相关的炎症相关分子与DR的关系研究结果:

1.1.1对比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玻璃体和血清VEGF水平,糖尿病组表达升高,鱼精蛋白注射后的玻璃体中VEGF的表达较未注药组明显降低,鱼精蛋白可作为一种VEGF抑制剂,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提供新的药物选择。

1.1.2 tBHQ干预组及糖尿病组HO-1mRNA、VEGF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干预组VEGF、mRNA表达较糖尿病组降低,tBHQ可降低血糖,上调HO.1,下调VEGF,对视网膜起保护作用。

1.1.3通过脂联素干预,干预组较糖尿病组脂联素水平上升、NOS含量下降;hs-CRP与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脂联素可下调NOS,上调hs-CRP水平,延缓DR的发生。

1.2对VEGF-2578C/A基因分型,发现C等位基因为DR的危险因素,CC基因型为DR的暴露基因型,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方向。

2.以抗VEGF为靶点的治疗可延缓DR的进展

2.1对DR的总发病率、影响疾病的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病程、HbAlc水平、冠心病与DR的患病率相关,可监测DM患者的高糖化血红蛋白和低血清脂联素控制DR患病。

2.2抗VEGF治疗后患者的矫正视力提高,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较前降低;对芪明颗粒作用DR的疗效分析显示芪明颗粒可降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VEGF水平,对早期DR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3对DR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建立预住院系统,初步达到规范医疗行为、降低成本、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三、发表的成果情况

1.发表1部论著;

2.发表论文19篇;

3.培养研究生8名。

四、技术经济指标情况

1.以抗VEGF为靶点的联合治疗方案起效快,效果较确切,安全性高,副作用少,患者的满意度高,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2.实施临床路径的管理,DR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缩短,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增加手术人次,提高病床使用率。

五、应用推广情况

该项临床研究成果除在中心医院开展多年,还指导省内多家医院开展。经临床推广应用效果显示:通过对各地DR的发病率、依从性、炎症因子等研究,为DR早发现、早诊断提供帮助。同时对DR患者建立了以抗VEGF为靶点的联合治疗方案以及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促进诊疗水平的提高,降低DR的致盲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适合在包括基础医院在内的各级医院开展。

六、效益情况

1.通过对当地的DR的总体的发病率、依从性分析,基层医院对DR更好的把控和防治,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

2.实施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降低了DR的致盲率,缓解了国家的负担。同时增加了门诊人次、手术人次以及病床使用率,吸引更多学习、进修人员。

3.对DR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减少DR患者的费用支出,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进医患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患者满意度,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

4.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9篇,1部论著。

5.12特大地震绵阳灾后十年传染病防控核心技术与效果评价

登 记 号:5102018YY007

推荐单位: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完成单位: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研人员: 秦晓明李六林李永清陈志周云张光贵陈华张驯刘世安袁文罗赟姜涛孙宏英何静郭洪菊文献英史映红张昭王保东何玲玲孙雪梅任思标周万明先德强段艮芳邱博恒许云峰刘利童菲

登记日期: 2018年9月26日

一、任务来源

    来源于中国疾控中心"绵阳市地震重灾区人群聚居点公共卫生隐患情况调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结核病流行与干预模式研究"、四川省卫生厅"北川县新县城主要病媒生物变迁及消长趋势研究"、绵阳市科技局"地震后绵阳市病媒生物抗药性现状调查研究"等部门下达的十个课题任务。

二、成果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发达国家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管理体系。2010年海地地震后霍乱暴发流行,造成17万人感染,3600人死亡,教训深刻。国内对自然灾害后卫生防病的研究比较零散,不够深入,无成套的卫生防疫经验与传染病防控核心技术可供借鉴。因此,开展灾后十年传染病防控核心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总结地震后绵阳灾区防大疫的经验及十年效果观察与评价,就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探讨,对于保障灾区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防灾减灾和维护社会稳定及正常的生产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成果主要研究内容、采用的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工艺流程等。

    研究内容:汶川地震后开展绵阳灾区卫生防疫与传染病防控技术措施、绵阳灾区卫生防疫工作评估及极重灾乡镇卫生学评估、传染病防控效果、学校卫生工作的做法与效果、极重灾区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实施与效果、艾滋病和结核病等重点疾病防治对策、重灾区饮用水卫生情况、唐家山堰塞湖及泄洪区人群健康风险因素、媒介生物控制、灾后重建卫生学评估、不同传染病防控技术及不同时期的效果评价等研究。

    技术路线为:课题提出→技术创新→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效果评价→完善推广→形成成果。研究方法为:采用流行病学法、实验法、调查法、对比法等对绵阳灾区十年传染病防控效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

四、成果完成的主要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性能指标比较

    国外地震灾后传染病防控做法不完全相同,日本1961年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形成了"中央、都、市"三级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国内2003年后制定了一系列突发事件处置方案和预案,但在5.12地震后证明,针对性不强、不够系统和全面。本研究在5.12地震后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在国内率先提出、实施和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传染病防控核心技术与措施,形成了特大自然灾害后"政府领导、卫生牵头、多部门协作、军地联动、社会参与"的应急指挥模式,特别是在统筹指挥、环境整治和消杀防疫、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和分析、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测、应急疫苗接种、卫生学评价、重大传染病干预、病媒生物监测、健康教育、信息公开等方面均有所创新。与国内外相比,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绵阳卫生防疫与传染病防控技术与措施更科学、更全面、更有效。

五、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建立了灾后卫生防疫及传染病防控工作机制和特大地震灾后系列传染病防控模式,科学划分灾后卫生防疫及传染病防控应对时段;在特大地震后开展灾区卫生学风险分析、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传染病防控策略、大规模应急预防接种及免疫效果观察、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传染病防控、十年卫生防疫及传染病防控效果评价、新县城建设卫生学评估、病媒生物持续监测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染病防控核心技术与措施,实现了特大地震灾后十年无大疫终极目标。

六、成果取得的专利、论文、检测及推广应用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灾后卫生防疫与传染病防控核心技术及措施,"六有四强化"等技术、经验与模式,被国家、省级卫生行政和技术部门采纳,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专题DVD宣传片,广泛用于指导各地震后卫生防疫工作。形成技术方案数十个,成为各地卫生防疫工作指南。参与编写专著1部,撰写论文136篇,公开发表101篇,多次学术会上交流发言。2009年、2014年、2018年三次在绵阳召开的全国、全省灾后卫生防疫学术会,编印了论文集各一册,共67万字。研究成果在汶川、芦山、玉树、九寨沟等地震灾区广泛推广应用,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实用的、有效的。

七、成果未来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课题的创新运用,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受灾群众生命与安全,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没有暴发瘟疫,实现了地震灾后十年无大疫的终极目标,赢得了国际赞誉。在未来的特大自然灾害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应用该成果,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绵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在灾后一、三、五、七、十年与灾前相比下降均在25.32%以上,无一起与地震相关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灾后一年为例,乙肝减少3467例、肺结核减少904例、其他感染性腹泻减少745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减少506例。按每减少1例结核病新病人预计减少GDP损失和收入损失分别为91607元26104元算,2008年减少结核病GDP损失和收入损失分别为8281万元和2360万元。初略估算,仅传染病报告发病减少一项,节省医疗费用上亿元,总的经济损失减少数十亿元,未来应用该成果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登 记 号:5102018RS008

推荐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完成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主研人员: 张勇宋加山张泽明刘健廖传惠杨渝南

登记日期: 2018年9月25日

    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战争形态信息化、经济形态市场化、技术形态军民通用化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十八大后继创新驱动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之后,中央部署的又一个带有全局性的国家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军民融合发展对于维护现代国家安全、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和载体,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仅为国防科技工业资源潜能富集区域实现快速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也为国家安全提供更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和"能打仗、打胜仗"的国防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绵阳)科技城(以下简称绵阳科技城)作为国家唯一科技城,是国家较早确定的军民融合发展先行先试地区,拥有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资源潜能,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领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但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绵阳国家科技城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绵阳科技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依然面临严峻形势和众多困难。"支持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重大专项课题研究,目标就是力争通过研究提出并推动出台国家层面支持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几条财政税收政策,在绵阳科技城范围内封闭运行、先行先试,待时机成熟后向更大范围、更多地区推广实施,推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改革创新实践。本报告就是在课题资助下,由绵阳市财政局和西南科技大学通力合作形成,报告阐述了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与发展现状,分析了绵阳科技城需要着力破解的重要问题,在借鉴国家新特区、国内军民融合先进地区、国外经济实力或军事实力较强国家等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持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原则和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共三章,20000 余字,具体内容如下:

    1.第一章,分析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意义及现状。

    2.第二章,总结借鉴国家新特区、国内军民融合先进地区、经济实力或军事实力较强国家等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经验。

    3.第三章,提出促进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财税政策的原则和具体建议。认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财税政策支持重点在于国防科技创新、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型企业孵化、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军民融合载体建设五个环节。

   (二)应用采纳情况

《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证提出的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设立军民融合金融专营机构两条政策建议得到时任绵阳市委书记彭宇行采纳并推动实施、取得实效,成为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要成果得到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充分肯定并推动实施,取得显著效果。依托该成果提炼形成的"军民融合企业认定标准和认定机制"成为向全省推广的第一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成果(川府函〔2017〕84号),"创新军民融合金融服务新模式"成为向全省推广的第二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成果(川府函〔2018〕73号),并有望向全国推广。

特色资源北川白山羊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登 记 号:5102018YN009

推荐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完成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主研人员: 李廷见俄木曲者肖  龙王育伟周爱民张晓晖张  林李  冬杨全德敬流浪李雪梅

登记日期: 2018年9月21日

    2018年9月21日,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在绵阳市对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特色资源北川白山羊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评价委员会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的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讨论,形成如下评价意见:

    1、提供的资料齐全,符合评价要求。

    2、项目技术描述准确,符合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

    3、项目针对"5.12"地震后国家肉羊遗传资源北川白山羊核心群数量骤减、质量下降、产业发展遭受严重破坏等现状,开展了北川白山羊的选育、羊舍标准化设计、高效饲养管理技术等研究与集成,并进行了推广应用。项目主要创新点如下:

    (1) 集成了北川白山羊种羊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规范了种羊的选育标准,制订了"五段鉴定、四段选留"的选择方法和公羊综合选择指数,显著提高了群体品质及种公羊有效利用率。

    (2)针对当地地理、气候特点,制定了羊场建设设计规范,提出了抗震羊舍结构、输料系统、自动刮粪等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参数,为北川白山羊的高效饲养管理奠定了基础。

    (3)针对北川白山羊传统放牧养殖模式中生长速度慢、效益低等问题,研究集成了北川白山羊营养供给、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放牧+补饲"、疫病防控等关键配套技术,显著提升了北川白山羊养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项目申报专利6件(授权3件),发表论文13篇,制订技术规程2项,撰写技术手册1套,开展技术培训36期、培训规模达1.2万余人次,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致富,推动了北川白山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成熟度高(达10级)。

    建议进一步加大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

您是第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