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图书馆(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绵图微博|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数字图书馆 电子期刊 资源检索
馆员论文年集
论公众信息素质和图书馆意识的培养与普及
点击次数:10121   发布时间:2006/9/21 9:58:01   信息来源:绵阳图书馆
    

论公众信息素质和图书馆意识的培养与普及

                                   

           (绵阳市图书馆  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四川绵阳  621000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高度普及和广泛应用的世纪。作者就公众的信息素质低下和图书馆意识谈漠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二个方面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信息素质   图书馆意识   培养  普及 

进入新世纪后,信息技术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高度普及和广泛应用。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人类知识将每73天翻一翻。“信息资源”作为“资本”已逐渐成为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高新技术发展的程度和普及应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国民信息素质则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又是作为一个专门收集、传播文献信息和进行社会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当前公众的信息素质较低、图书馆意识淡薄,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的经济、科技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加强公众的信息素质和图书馆意识的培养与普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更是图书馆人的职责所在。

1、信息素质和图书馆意识的概念

1.1信息素质  也称信息素养,英文为Information  Literacy(简称IL)是指人们在信息社会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动意识和基本能力。信息素质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的波尔于1974年提出来的。表述有几十种,后经许多从事信息工作的学者、权威的总结,概括为:“具有确定何时需要、检索、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质的内涵很广,它是由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信息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组合而成的有机体。一个人的信息素质是通过必要的专门学习和亲自实践形成的。

1.2图书馆意识 意识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指人脑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它可以从客观现实中引起概念、思想、计划来指导人们的行动。“图书馆意识”就是指社会公众(包括到馆读者,也可涵盖未曾利用图书馆的非读者)对图书馆的总体认识和能动反映.。它包括利用的意识、学习的意识、研究的意识和终生教育的意识等,它反映着公众对图书馆的社会重视程度和图书馆的社会地位、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公众对图书馆的了解、依赖、关心、参与和支持。

2、培养、普及公众的信息素质和图书馆意识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化、学习化的社会,信息日益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因素。信息素质在人的综合能力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良好的信息素质是人们终身学习、吸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保证。图书馆既是信息的收集、传播机构,又是公众终身学习的学校。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詹福瑞先生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明确提出了“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增强图书馆意识,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是中国图书馆和谐发展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以美、英、日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对国民进行信息素质和图书馆意识的培养与普及,并将其纳入到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终身教育之中。美国人普遍认为:“在当今社会里,身份证、护照和借书证是三种最重要的证件”。这些国家的经济、科技高速发展是与其国民较强的信息素质、图书馆意识分不开的。

3、我国的现状和原因

3.1 公众的信息素质普遍较低。表现为:一是信息意识不强,缺乏对信息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长久的注意力,不能从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大量的、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社会现象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更不要说去利用了;二是信息能力不强,不会有效去获取和评价优先信息、不会组织和保持信息、不会传递和交流信息、不会处理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会利用网络检索信息、也不会使用必要的检索工具;三是缺乏信息道德,不能以信息伦理、道德准则、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

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对公众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普及率很低。只是在部分的科研院所、大中小学校里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由于缺乏对信息素质的内涵和信息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信息科学知识教育。教学的内容则多以计算机知识为主,教学的质量也不高。而对于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信息素质教育完全是一项空白。

3.2  公众的图书馆意识淡薄。据文化部的调查统计:1999年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共接待读者(主要是非农业人口)1.8亿人次,占总人口的13.8%而占我国总人口70%的九亿农民,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图书馆这个机构,他们对图书馆的意识几乎为零,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利用了。而英国同期拥有借书证的读者,占总人口的58%,全国年人均6.45次利用过图书馆。

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一是图书馆太少,国际图联在20世纪70年代颁布了公共图书馆标准:每5万人应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通行标准为4公里。而我国平均每46万人口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辐射半径达33公里。我国现行体制只设立省、市、县(区)三级公共图书馆,县以下的广大乡镇、村社没有图书馆。二是文献资源迟滞、保障率低。占全国图书馆24%的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费,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成了“空壳”。三是现代化设施装备不足,不能有效、快速地收集、传播文献信息。四是服务内容单一,手段落后,质量较差,馆员与公众之间缺乏人文关怀,出现了“门槛高”、“脸难看”、“限制多”、“不方便”、“书太少”现象。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现代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没有真正突现和发挥出来,缺乏对公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以至与公众产生了距离。因此,公众不了解图书馆、无法进图书馆、不方便进图书馆、甚至不愿意进图书馆。

4、主要应对措施

公众的信息素质教育和图书馆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图书馆在这方面应当承担起主要的历史责任来。

4.1  大力宣传   通过举办读书活动,营造全民学习之风,唤醒公众的读书学习意识,大力宣传图书馆,来营造社会氛围,扩大其影响。举办各种讲座、报告会、展览、图书馆日活动;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广大的农村普及信息知识、图书馆知识;与机关单位、厂矿、学校、部队、社区进行共建活动;通过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及编印散发各种资料、简报等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地进行宣传。使社会公众对信息知识和图书馆意识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从利用到依赖。增加公众对图书馆的了解、依赖、关心和支持。

4.2   提升影响   提高公众图书馆意识的关键是要搞好服务。图书馆要加强队伍建设,注重馆员自身的知识积累、文化修养、信息素质和图书馆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这是衡量一个馆是否成熟和具有竞争力的标志之一。通过职工的自学、进修、培训多种形式,增强馆员对所从事的职业的自信心、自豪感及认真、执着和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感;增强对工作、对服务、对学术永远不满足的追求欲;能熟练使用各种现代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设备及检索工具;创优质、树品牌,处处为读者着想,搞好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如增设各种便民的服务设施、延长开馆的时间、实行免费阅览、开放式借阅、为特殊群体单设阅览室等),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公众的需求。提高图书馆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到图书馆来。

4.3  重点培养  图书馆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讲座(如:怎样进行文献检索、怎样获取和分辩信息、文献分类基本知识、网络知识、视听设备的使用等),对公众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和图书馆意识的培养。特别应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与普及,让他们从小懂得到图书馆去获取知识。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协作,增设信息知识课,组织馆员或专家直接到学校给学生上课;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实地进行参观,了解图书馆的工作流程、掌握如何成为一名读者的必要知识。还可在市民和学生中聘请义务(或荣誉)图书馆员,让公众直接参与图书馆工作,亲身感受图书馆。

4.4   合作共享  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率,是提升公众信息素质和普及图书馆意识的目的之所在。当今社会,任何一个行业和单位都不可能独自完成所承担的职责,合作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图书馆在加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还应大力加强与其它情报信息机构的合作,取长补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图书情报事业,发挥行业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性、全方位服务的强大功能,真正实现文献情报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4.5   争取支持   充分利用党中央作出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近日中宣部等11部委联合倡导的“爱读书、读好书”全民阅读活动的有利契机,力争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的支持表现为:一是资金、项目上的支持。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建立各种类型的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室)、农村乡镇图书馆(室),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图书馆(室)的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资金,添置现代化的设备;二是通过立法行为,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护。如通过教育制度支持,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教材和课时保证,向中小学生宣传有关的图书馆基本知识,普及图书馆意识;三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动员社会、海外力量从多方面(如个人捐赠、民间资本的合股、直接参与、独资建立图书馆及海外华侨捐赠的“键华图书馆”等)来支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总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提高公众的信息素质、普及图书馆意识,有助于在全社会大兴读书学习之风,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图书馆的改革创新和图书馆事业的兴旺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智庭.信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章华.论信息素质.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版),19991

3、徐福恒.信息资源学.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4、(韩)李龙悦.情报化时代.沈阳出版社,2006.6

5、胡东芳.呼唤图书馆意识.福建教育,20003


您是第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