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图书馆(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绵图微博|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数字图书馆 电子期刊 资源检索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沿着儿子曾经的足迹行走——我所见到的这样一位母亲
点击次数:4218   发布时间:2014/12/5 10:12:35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11月11日下午3点左右,我正在图书馆三楼特藏文献室整理、著录新收集到的一批地方文献。接到一楼自动化部办公室的来电:有一位老同志来捐赠书籍,让我去接待一下。放下电话后赶到一楼,一进门,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年妇女坐在那里,正与办公室的同志交谈。见我到来,老人家站了起来,从一个极为普通的布面料手提袋里拿出一本崭新的书递给我:“这是我儿子的一本摄影集,送给绵阳图书馆”。接过书后,我立即翻阅起来。站在一边的自动化部的小王主任给我说道:“这位老人家是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师范院的退休老师张迎,刚从成都乘火车到绵阳,该摄影集是她儿子张南生前的摄影作品。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当时还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三学生的张南,利用暑假来到四川的都江堰市和安县的雎水镇光明村镇等灾区做愿意者服务。张迎老师这次是专程到四川来,沿着当年儿子曾经到过的地方,将该书赠送给当地的公共图书馆,以此作为对儿子的一种怀念。。。”。听到小王所讲的这些后,我心里立即对这位老人产生了一种敬慕之情。

  张老师告诉大家第二天还要到北川县、安县和睢水镇等去送该书。我马上拿来一张纸,将绵阳去那几个地方的交通路线画出并标明每个她所要去的地点的位置。我把所画的路线图一一指给她说,由于老人家年龄大了,方向感不好,再加之从未到过四川、听不懂四川话。我讲了几遍她好像都还是一头雾水。看到此情景后,在现场的几位女同事将这件事告诉了馆长冯小平,冯馆长赶到了后当即决定让我明天开车陪张老师去北川、安县。张老师听后不同意,表示不愿意麻烦我们,她自己明天去车站接乘车去。在我们的再三劝说和拒绝了我们为她安排住宿后,张老师才最后同意明天随我一起去那几个地方。

  第二天上午9:30,张老师按照昨晚电话约定的时间,从所住的火车站附近的小旅馆乘公交车准时来到馆图书馆。在前往安县、北川的途中,我用不是很流利的“普通话”与张老师交谈起来。从她的谈话中我漫漫才知道了她这次来四川的目的。。。

  这本摄影集《青春的脚步——张南中韩摄影》,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书中的“张南”是张迎老师的儿子,1985年出生于辽宁省阜新市,200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哈工大围棋一等奖。张南2009年大学毕业并考取韩国成均馆大学,读博士学位(国家公派),2010年2月(除夕)在韩国拍雪景时不幸遇难。

  张南从小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深知母亲独自一人将他拉扯大的艰辛,因此从小听话、懂事。张南待人真诚,生活简朴,读书大学期间,别的同学往返家里与学校之间都是乘坐卧铺列车或飞机,而他每次从湖州家里到哈尔滨学校之间的往返都是乘座的硬座列车,假期外出旅游摄影也一样乘座硬座。他热爱生活,渴望亲近大自然,尤其喜爱摄影,摄影的技术也相当不错,这本摄影集里的许多照片都是他用很普通的相机拍摄的。

  儿子的突然离去,对张老师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她一夜之间头发上增添了许多白雪的痕迹。。。张迎老师是上海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的父母,为支援国家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从遥远东海之滨的大上海,来到千里之外的东北辽宁省阜新。后来遇到“反右运动”和“十年文革”,父母双双被下放到农村。张迎老师18岁高中毕业后,下乡当了知识青年,在农村一呆就是七年。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1978年属于“老三届”的张老师考取了大学,毕业后才回到了离老家上海比较近的浙江湖州。

  张老师的父亲现已90多岁高龄,身体也不好。直到现在,张老师全家都没敢将张南去世的事告诉老人家。四年了,张老师独自承受着失去爱子的悲痛。为了纪念不幸离世的儿子,勤俭节约了一辈子的张迎老师,顷其自己的全所积蓄,自费编辑出版了这本摄影集。书出版后,张迎老师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沿着当年张南曾经到过的地方走,将这本书赠送给儿子所到过地方的公共图书馆。这就是昨日下午在我馆自动化办公室出现的感人一幕的赠书场景。

  昨天事先的电话联系,使得今天安县图书馆、北川图书馆和安县睢水镇综合文化站的同志都早早地等在门口迎接张老师的到来。每到一处,当听完我介绍张老师的情况后,大家都很受感动。在安县图书馆,副馆长刘勇受正在外出休假的史荣馆长的委托接待了张老师,还专门让张老师参观了馆里的珍品藏书“沙汀文献陈列室”;在北川图书馆,李春、唐成两位馆长一直陪着张老师参观完新图书馆的每个角落;在睢水镇综合文化站,负责人李应强还特意亲自陪张老师去了张南曾经做志愿者时呆过的光明村。。。

  由于已是下午3点过了,张老师还要到安县其它几个地方去,我提出送她,可这次被她坚决的拒绝了。多次的协商没有结果,我不得不在睢水镇与张老师道别。文化站的刘应强主任答应我会照顾好张老师后,我就向路边的停车场走去,张老师执意要送我,还要看着我开动车后才肯离开。车缓缓开出,我从后视镜里看到张老师还站在寒风凛冽的路边一直不停地向我挥手,直到我的远去。。。。。。

  回到绵阳后,我将张老师这次在绵阳之行的照片发给了她的邮箱,可久久没有回音。

  直到12月2日,我收到了她的短信和邮件:“因近日扭伤腰而未能及时上网回复您,请见谅。此次绵阳之行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感受,感谢您和图书馆同志们的热情相待!我这次去光明村看到了地震后的村民都住上了新房,村主任说国家为每家都补助了两万元。也看到了在当年地震中震塌的学校校址上已盖起了两层楼房,不过学校现已合并到雎水镇上,所以学校改做村养老院了。村主任还告诉我现在村民的收入比地震那时翻了一翻还多,书中和我儿子在一起的孩子们有的已经当兵,有的在念高中,小的也上初中了。村主任还带我去看了正在光明村修建的高铁隧道,说今后那里还要修火车货站。想必光明村的未来会更加光明,我觉得我儿会感到欣慰的。”

  这就是我所见到过的一位母亲。 (文:胡江)

您是第位用户